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繁峙县地名文化渊源

    信息发布者:王春林
    2017-03-14 09:12:29   转载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表示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语言文字代号,属于语言词汇中的专有名词。地名承载着文化的积淀,折射着历史的变迁。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反映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生活方式以及居民的心理活动、思维方式,从地名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各种文化信息。因此,地名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繁峙县的地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真实反映了繁峙县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再现了繁峙经济生活、军事活动、历史变革等。

      繁峙县地名文化形成的背景

      繁峙县始建于春秋时期,繁峙从隋朝开皇十八年(598 年)得名,现有人口24 万多,以汉族为主,此外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历史上以农牧业为主,是草原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过渡的地带,历史文化兼容而深厚。繁峙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北与应县、浑源县相连,南与五台县、河北省阜平县相接,东、西分别与灵丘县、代县相邻。繁峙县共辖3 个镇、10 个乡、412 个行政村。繁峙县的地形大势是“两山夹一谷”,北靠北岳恒山,南依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中间为滹沱河谷地。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繁峙县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森林面积约21.7万亩,天然牧坡约130 万亩。盛产黄芪、党参、黄芩、麻黄。金矿、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金矿储量居山西之首。

      繁峙县地名基本特征

      繁峙县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命名的地名多于以社会人文事象特征命名的地名,反映出繁峙县地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为深远。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在不断减少,社会人文事象地名在不断增加,一方面反映出人类活动对地名命名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地名命名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地名的内涵不断加深与丰富。地名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许多地名经过口口相传得以保留至今,因而地名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习惯性和稳定性。但地名并不是一成不变。稳定性是相对的,演变性是绝对的,地名在稳定性的大背景下又有变异性。地名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地名在社会的每一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特点。繁峙县一些地名的变更往往跟政治变化相关,地名在记录社会历史的同时,不同程度上渗透着不同时代的政治色彩,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繁峙县地名文化渊源

      地名源于自然地理环境。在古代社会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占据主要位置。繁峙县的许多地名都体现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以地理方位命名的地名,往往以一定的参照物为中心,是一种相对位置,常用的参照物如自然环境要素中的山川、河流等。利用方位词来命名有助于人们定位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繁峙县地名中包含了许多和方位有关的地名,常用的表示地理方位的词有“东”、“西”、“南”、“北”、“中”、“前”、“后”、“上”、“下”、“左”、“右”等等。以河流为参照的方位命名较多,如“上双井”和“下双井”因分别位于双井河的上游和下游而得名,“南洪水”和“北洪水”因地处洪水河南北两侧而得名。此外还有南关、西义、上永兴、下永兴、南龙兴、北龙兴等。

      地名源于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反映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区易于让人了解其地理概况。繁峙县丘陵和山地较多、平原较少,许多地名因地形地貌而得名。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包含“坪”、“峪”、“岗”、“山”、“梁”、“嘴”、“坡”、“岭”、“峰”、“滩”、“沟”、“垴”、“湾”等字眼。“坪”,通常指平坦的场地,例如老汉坪、川草坪、宽坪、决坪、香坪、麻地坪、常坪等。“峪”常用作山谷、沟谷名称,如东峪、辉峪、大宋峪等。而山谷或峡谷开始的地方称之为“峪口”,比如麻峪口。“岗”是高起的土坡,如楼岗。岩头乡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数量最多,反映出岩头乡地形的复杂程度最高。

      地名源于水体环境。水是万物生长的源泉,人们的生活、生产离不开水,农作物的种植、生长也离不开水。繁峙县许多村庄位居河流沿岸,这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水资源,而且促进了人们生活、生产与社会文化间的交流和联系。河流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繁峙县与水有关的地名中往往包含“河”、“沟”、“湾”、“洼”等字眼儿。“河”是指地表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与“河”有关的地名如砂河、后河、西沙河、小沙河等。“沟”字本意为田间水道,也泛指一切水道,如东沟、正沟、塔西沟等。“湾”指水体弯曲的地方,如南湾、下湾、西沟湾、上大湾、下大湾、老牛湾、郝家湾、杨树湾、山塘湾等。“洼”指小水坑,比如柴洼、河家洼等。此外,一些村庄因在距离河流较远的地方,取水不便,地名中往往包含“井”、“池”等字眼,透漏出本地缺水的信息,因而村内仅有的水井、池塘便成了村子的标志。

      地名源于动植物。一些地名直接以动植物的名字来命名。动植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地名中反映出来。植物类地名涉及到的植物有“ 草”、“ 林”、“树”、“杨”、“柳”等,比如川草坪、大柳树、杨林等。通过这些地名可以体现动植物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以动物命名的地名中包含“鹿”、“虎”、“龙”、“骆驼”等,如龙宿沟、龙池河、中虎峪、鹿骨崖等。此外,繁峙县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以“麻黄”来命名的地名有麻黄村、麻黄沟村等。

      地名源于气象气候。气象气候因素由温度、降水量、日照、大气、风云雨雪等组成。这些要素也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所以,气象气候地名也很普遍。繁峙县与气象气候有关的地名有旋风口、大明烟、云雾峪、冻冷村等。

      繁峙县许多地名还源于人文历史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环境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对地名的命名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自然地理环境,很多地方出现了以人文地理环境命名的地名。

      地名源于经济商贸活动。繁峙县的许多地名与经济商贸活动密切相关,村落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地名能反映出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在过去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地方,一些商铺和手工业作坊逐渐发展壮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商业活动现象已经消失,但地名却留下了当时的蛛丝马迹,从中可以窥探到旧时城镇或乡村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如:地名中出现的“集”、“市”、“店”、“坊”、“铺”等。繁峙县经济商贸地名中以“坊”、“铺”命名的较多,如茶铺、茶坊、油坊。

      地名源于家族姓氏。姓氏地名是以姓氏命名的地名文化,地名的渊源和姓氏关系十分密切。姓氏是血缘关系的产物,是宗族制度的体现。繁峙的经济活动大多以农牧业生产为主,长期处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往往同姓同宗的人聚居在一个村庄,所以形成的村落多以宗族姓氏命名。繁峙的姓氏地名占了重要的比例,涉及33 个姓氏。例如高庄、季庄、赵庄、罗家山、牛家尧、赵家峪等。姓氏地名在繁峙县每个乡镇都有体现,其中以岩头乡、繁城镇最多。众多的姓氏地名,反映出繁峙人十分重视宗族和血缘关系。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口的迁移,有些姓氏地名已经名不副实。比如“赵家庄”并不是都居住着赵姓人氏,“高庄”也并不都居住着高姓的人氏。地名源于历史文化。地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历史留下来的地名不止是简单的表征地理位置信息的符号,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繁峙县诸多地名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典故,主要体现在历史事件和相关历史人物上。杏园乡的公主村相传是南北朝时期北魏文帝第四个女儿诚信公主出家时所建,公主村因此而得名。繁峙县有的地名记载着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如致胜村原称娘娘沟,为纪念烈士史致胜,将烈士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娘娘沟改为致胜村;万民庄,明清以来称豹峪里,为纪念革命烈士郝万民同志,改名为万民庄。历史通过地名得以再现,可见地名对历史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地名源于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是人类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之一,繁峙县的一些地名反映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文化特征。在繁峙县的地名中,与农业有关的地名有木瓜沟、杏树沟、山羊沟、羊脑沟、杏园、大木瓜、小木瓜、瓦磁地、车厂、野(冶)厂等。这些农业生产活动贴近生活,与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

      地名源于特定的建筑物。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映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和地域特色。以建筑物命名是指人们以自身造就的事物给地方命名,建筑物是当地的标志性景色,如“寺”、“塔”、“楼”、“殿”、“桥”、“窑”等。繁峙县地处大同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五台山之间,是佛教西来传播的主要通道,繁峙县又是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界地带,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交汇。因此,繁峙县有许多与宗教有关联的建筑,如“殿”、“寺”、“庵”、“塔”等有关的地名。早期人们认为佛、神可以保佑平安、祈福避祸,于是用带有宗教色彩的词语来命名,反映了早期人们崇尚神灵、敬畏神灵的心理。如晋王殿、钟耳寺、角耳庵、塔西沟、石塔沟、神堂堡、南禅房、北禅房、古花岩(华严)等。

      地名源于军事活动。繁峙县是中原地区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界地带,关隘重重,战乱频繁。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往往会采取一系列的军事活动,加强军队防御措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繁峙县境内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地名。许多村庄带有“堡”、“寨”、“屯”、“营”等字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繁峙县当时的军事活动或屯田制度。“营”和“寨”是军队驻扎的地方,如大营、茨沟营、高升寨、曹家寨、义兴寨、朴寨、六郎寨、中庄寨、兵马会、娘子城等。“堡”是军队的防御建筑,一般是土筑的小城,如百堡、代堡、侍倚堡、光裕堡、神堂堡等。“屯”是军事上用来屯田的地方,如小屯等。

      地名源于居民的美好愿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生活、生产的威胁,人们对大自然充满着敬畏和崇拜,希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便产生一种追求太平、安宁,追求幸福、吉祥的愿望,这种意愿通过地名表现出来,于是借助吉祥、幸福的字眼来命名地名。繁峙表达意愿的地名有44 个,广泛使用“盛”、“裕”、“福”、“安”、“旺”等字眼儿,寄托着美好的心愿,例如民盛、福连坊、安乐庄、兴旺庄、复兴、常胜、兴胜、庄旺等。

      地名是一部编年史,记录着一方水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交往的工具,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文化积淀。地名如同化石,为追溯人类社会的历史性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第5 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对地名的物质性、社会性和文化意义的定位。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